• 注册
  • 查看作者
  • 北京——昨日和今天

      我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正是北京的初秋,暑气还没有全消,蝉在叫。窗外白杨树迎着风飒飒地响着。抬头望,天蓝得像海,空气像洗过了一样,新鲜、爽快。远远地,我看见两只鸽子在空中静静地飞翔。我铺好了纸,心中充满了喜悦,我要写一写北京,这个和平的首都,全世界的眼睛注视的地方。

      我不知道怎么样描写它才好。人都有这个缺点,一提到自己心上最爱的地方或人,时常找不出适当的字眼来形容。我就不知道怎样写北京才能把那些使人不能忘掉的建筑,山水,人物,艳媚的花朵,美丽的语言,欢乐的情绪,藏蓄在每人心头的理想,这些千头万绪、不可言传的印象讲得清楚。北京好比一座百宝山,无论谁来都不会空手回去,都会带一些东西回到自己的故乡,同朋友和孩子们分享。

      一提北京,谁都会想起这是一个几百年的古都,是历代的文物荟萃的地方。任何人到了北京,总要逛一逛富丽的故宫,明媚的颐和园,琳琅满目的琉璃厂和一些名胜古迹。甚至有人讲,北京的每一条胡 同里都可以找到几百年前美丽的建筑和装饰,一个雕窗,一个石狮子,一个门环,都是一件艺术品。是的,北京的确是有吸引人的地方,但北京美丽的文化遗迹只有在今天才真正地放出光彩。

      我看见过解放以前,故宫的文物七零八落地被人盗走,颐和园像一座残破的古庙,没有人给它一点注意。解放以前的北京居民每天为了一升米,空着肚子站队,成天为生活发愁,再也没有闲情逸致去游逛。我看见过凛冽的狂风里,衣不蔽体的老人追着人力车求乞。在冬天天亮的时候,朦胧中,时常看见木排子车拉着倒毙的路尸从古老的城门出去,我还记得我从城外的清华大学走着进城,当时没有公共汽车,也没有平整的公路。风吹过来,黄沙漫天,树木全都隐没在灰沙里。树叶不绿,经常盖着一层土。

      那时的北京充满了压迫、黑暗,正像一只衰老的骆驼,迈着悠悠的步子,不知走向哪里去。

      然而,就在那一大串痛苦的日子中,北京的人民并没有失去自己的意志。光荣的“五四”运动使古老的北京,成为中国新民主 主义革命的摇篮。在国民党 的统治下,在天安门 前,成百成千的学生,冲破了警察的包围,高呼着“反对饥饿!”“反对内战!”的口号。??北京人民的革命力量终究在历史的考验中成长了起来。

    北京——昨日和今天

      每一个北京人,每一个中国人将永不忘记一九四九年十月一日那个庄严的时刻,亲爱的毛|泽|东主席在天安门 上宣布了: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从那一刻起,北京仿佛变成了一个充满精力的青年,整日欢快地歌唱。

      北京,这是一个有悠久文化的古都,是一个有革命传统的城市。现在它是一个朝气勃勃、气象万千的新城市,是社会主义的中国的心脏。五年的工夫,巨大的钢铁厂、纱厂、水泥厂、煤矿,已一个一个地恢复、发展和建设起来。柏油马路像网子一样地向外铺展。全城的下水道,古老的在翻修,新的在安装。河湖疏浚好了,空气中尘土少了,苍翠的树木迎着陽光闪烁。新的房屋和公共建筑盖起来了,一座一座的高楼由平地升起:剧场、百货公司、旅馆、俱乐部、工人宿舍、工厂、医院、大学??像花朵似地在古代的建筑当中耸立起来。如果站在北海的白塔上往下瞰望,你就看见在那一望无际的绿树的海中,仿佛用魔杖一点,绿色的海上四面升起无数的插着红旗、正在建筑中的高楼大厦。

      谁能相信中国人民在五年内就把自己的首都打扮得这样美丽?四处都是崭新的建筑。劳动人民己在五年短短的工夫里又盖出一半的城市来。长住在城里的人不太觉得,短时期离开北京再回来,就会诧异是什么神仙在原来的荒地上搬来了这样多壮丽的高楼。在东郊,有一个离家几年的青年人归来探亲。他按照记忆中的路途寻找自己熟悉的村舍。但是在他眼前出现的是一个接一个的工厂,和一大片工人新住宅。这个青年人不服输,是他从小生长的地方,怎么会错呢?他往返地走了二十多里路,最后还是从别人口中打听到回家的路途。

      到过往日北京的人们也许还记得西郊有一个破烂的动物园。解放的时候,仅仅剩下十几只猴子和一只瞎了眼睛的鸵鸟,但现在已经成为养育地球上各种珍禽异兽的世界著名的大动物园了。

      北京现在是中国的首都,它也是各个国家的国际朋友经常开会的地方:亚洲及太平洋区域和平会议,亚澳工会代表会议,亚洲妇女代表会议,世界民主 青年联盟理事会会议??在天安门 前太陽光下,经常可以听见世界各国的语言,经常可以看见穿着各式各样的服装的人们。他们是从北方的瑞典到南方的印度尼西亚,从东边的印度到隔着一层太平洋的南美洲的朋友们。

      人和人的关系改变了。过去,从人们的脸上看见的是饥饿、愁苦、惶恐、愤怒,吃人的社会制度,使得每个人时时刻刻都提心吊胆地防备着意外的不幸。我看见过成年的男子公然在大街上劈手抢去了一个孩子正在吃着的食物。然而今天,眼前共同的幸福生活,和对明天更美好的生活的共同理想把人们紧紧地团 结起来。前几天,我在路上买东西,遇见一位带着孩子的西藏妇女,从市场里买了很多东西,要跨过马路。立刻就有一个汉族青年把她扶过街去,替她抱着孩子,把她送上车。两个人谁也不懂谁的话,那感激的妇女就说了一句汉语:“毛主席。”两个人都开怀地笑了。“毛主席”这三个字已成为了中国各民族幸福和团 结的象征。

      让我再讲一件事情吧,依旧是一件极平常的事情。有一次我到工厂去,是一个私营的铁工厂,和一个三十多岁的车工聊起闲天来。他对我讲,有一天在工作的时候,一个邻居的孩子跑来找他,说他的妻子得了急病,要他赶紧回去。他请了假就跑,心里慌张而焦急,几乎辨不出路的方向。待他走进家门的时候,他看见他的妻子已经安静地睡着了,旁边坐着医生和护士 ,邻居们轻轻地谈着话。原来邻居们已经把病人安顿好了。是的,这样的事情是很多的。人与人之间那种旧日的冷漠而复杂的关系,已经被新的热烈、朴素的关系代替了。刚解放的时候,我们之间流行着两个字:“翻身”。这两个字的意思是说被压迫的不受压迫了,在黑暗里的见着光明了,不平等的变成平等了,不幸的变成幸福的了,遭受过各种痛苦压榨的人已经获得了扬眉吐气的自由 日子了。对农民说,翻身就是获得了土地;对工人说,翻身就是从奴隶变为主人;对知识分子说,翻身就是摆脱了失业的忧愁和随时因一句话而被捕的危险。从地狱里走到地上,又重新见到陽光的人,或者会懂得这种我们叫做“翻身”的感情。

      但在今天,“翻身感”这几个字已快被忘记了。环境和思想都变得这么快,几乎没有人愿意多想过去的悲痛和穷困。人们现在更习惯于想将来,想如何用自己的双手实现自己日夜梦想的美好生活。你走到工厂里,你可以随便找到一个工人,他会告诉你他的生产计划,和他个人的劳动在整个祖国建设里所处的位置。在北京的街道上,我们习惯于看见在夕陽西下的时候,正在向上升起的脚手架下一堆一堆地聚着建筑工人,在讨论着怎样提高工作效率。这样亲切而严肃的讨论是我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我们随处听得见人们在热烈地、严肃地讨论着工作计划、前途和中国人民的理想。这是我们生活中的音乐,因为对我们,劳动已经不是一个负担,而它的果实将属于我们自己和我们的子孙。

      就在昨天,我曾经回到我的母校,风景如画的西郊清华大学。清溪草坪,碧柳红楼,还使我依稀想起我从前的学校,但新的建筑是这样多,有些角落我简直不能认识了。人的面孔是陌生的,我和一些学生们谈了话才发现那些青年人的思想感情和我们读书的时候是多么不同,我们从前的愤恨、忧虑和苦闷的情绪再也找不到了。我遇见的是一群就要毕业的学生,热烈、奋发,充满了朝气的青年,他们是学电机、土木、水利以及各种我数不上来名称的工业科学的。他们之中很多人的平均分数在九十分以上,他们的体格很好,能够泅水,跳沟,作各种持久性的运动。最使我惊异的是这些人中很多不仅会音乐、歌唱,也喜欢诗,并且能写诗。

      他们骄傲地告诉我:我们的班是“先进集体”。“先进集体”在他们的大学里是每个学生都希望以自己优秀的学习 、工作和体格使他的班获得的荣誉称号。属于这样“先进集体”班的任何一个学生,都具有确实使人羡慕的品质和能力。我和这样的一个学生谈过话,他是学“给水”的,眼神温 和而诚挚,是一个浓眉细眼、筋音结实的年轻人。他说:“我们学‘给水’。刚一进学校,我们都认为我们将来的工作是挖臭坑,钻陰沟;我们一生将庸庸碌碌,没有名声,我们做的工作,人家将永世也看不见。我们的学习 情绪并不安定,而且那个时候我们有些人还怕吃苦,看不见前途。我们进行学习 志愿军的教育。我们英勇的志愿军在朝鲜的土地上,流下血,流下汗,他们并没有想到自己的名字,也不想得到什么报偿,他们一心只想保卫和平和自由 。接着我们到天津去生产实习 。很多劳动人民已经搬入了新建筑的宿舍,但是旧社会还遗留一些低湿地带的房屋,陰天下雨,泛着臭味,雨水渗进屋里。大家看到这些,都深深感到我们一定通过自己的专业,使劳动人民永远脱离过去的恶劣环境。到钢铁厂实习 时,我们更认识了水对于工业,就和电一样的重要,水是整个国家工业中不可缺少的一环。我们逐渐看见个人主义思想的丑恶,也看见了今天中国青年的豪迈的事业。回来后,我们写了诗:

      我们要带给工厂以新的血流,

      我们要带给城市以甘露,

      我们要使中国变成花园,

      我们要把污秽从地图上抹掉!”

      他们是工程师,是建设者,又是诗人。爱和平、爱自由 、爱真理的人就不能不爱这样的青年——人的花朵。我必须再引一段一个学输配电的、刚毕业的二十一岁的青年对我说的话:“我们现在就等待着走上工作的岗位。我真幸福,二十一岁就能参加祖国社会主义的建设。我们要到艰苦的地方去,使艰苦的地方变成舒适美丽的地方。我们都爱北京,所以我们就要爱远离北京的每一寸土地,因为我们爱月亮,就会爱星星;爱花朵,就会爱叶子;我们爱北京,爱学校的环境,就要在全国建起很多无愧于北京——我们的首都的地方。我们将来一定要做工作模范,到北京,亲眼看见毛主席愉快的笑容。”

      是这样的大学生,每年从北京——这政治和文化的中心,输送到祖国的各个角落。新鲜、热烘烘的、有力的血流,从祖国的心脏向遥远的边疆矿区奔流。他们和建设祖国的巨大的工人队伍在一起,使荒地变成肥沃的良田,使地下的主藏变成汽油和钢铁,使自然成为人的仆役,使人们的衣服多了颜色,使孩子们的脸一天比一天红润起来。

      北京的面貌一日比一日加速地变化。每一个到北京来的客人都可以看见新的社会主义建设,像雨后的茵子一样,生长起来。然而这只是新的北京灿烂的外貌,最巨大的变化是在北京人民的心里,是做一个中国人的骄傲的感情,是无限量的爱国精神,是不可言传的为和平建设的幸福的理想。这燃烧着的理想,使北京在党 和毛主席的领导下,发出响亮的号召,叫全国人民,踏着雄壮巨大的步伐,跟着一道前进。

      一九五四年九月

      (载《我爱新北京》,北京出版社1957年9月版

  • 0
  • 0
  • 0
  • 1.4k
  • 请登录之后再进行评论

    登录
  • 任务
  • 发布
  • 背景
  • 底部
  • 单栏布局 侧栏位置:
    粤公网安备: 44011102000522 粤ICP备16105771号 Copyright 2016 - 2022 - 这作网 - 版权所有 - 网站地图 续写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