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问答 问答 关注:22 内容:399

    《霍比特人:意外之旅》成为一席挑战想象极限的视觉盛宴

  • 查看作者
  • 打赏作者
  • 个人认证

    《霍比特人:意外之旅》成为一席挑战想象极限的视觉盛宴——个性是在亮度足够的状态下——我们能从电影中清晰的感受到技术狂人彼得·杰克逊对于电影特效的疯狂追求。

      虽然是托尔金生造出来的魔幻世界,但《霍比特人》里还是能找到不少西方文化的现实投影——个性是基督教《圣经》的文化因子,依然潜伏在中土世界的土壤里:《霍比特人》的故事主线是巫师甘道夫、霍比特人毕尔博·巴金斯和13个矮人一齐踏上征途,戮力打败恶龙、光复矮人王国的传奇经历(矮人屠龙小分队由13人组成,这在基督教中是个颇具象征好处的数字)。托尔金笔下的矮人几乎就是《圣经》里所记述的以色列人的翻版,孤山脚下的矮人王国原先就是一个堆满了黄金和宝石的“流着奶与蜜之地”,直到恶龙出现毁掉了整个王国,矮人们于是流离失所,不得不寄居在其他种族的篱下,但他们心中的复国理想一向熊熊燃烧,从未熄灭——这与以色列人(犹太人)的经历何其相似乃尔?一开始是冒险的冲动驱策着巴金斯加入了远征队伍,但在之后,他明确表示,自己深爱着自己的家,并将这种感情推己及人的联想到矮人身上,因而义无返顾的投入到帮忙矮人复国的战斗中去——美国人帮忙以色列建国时,估计也普遍是这种心理(起码他们得这么宣传),而刚开始置身事外的巴金斯,也正是长期秉承孤立主义政策,总一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嘴脸的美国人真实写照。

      同时,我们也能从毕尔博·巴金斯身上清楚的看到当代美国人的身影:这位袋底洞的快乐单身汉在甘道夫尚未出现之前,一向过着殷实的资产阶级生活,远离仇恨杀戮,过着悠闲而有品位的生活——跟粗鲁的矮人闯入者比起来,巴金斯是那么的有教养。事实上,《霍比特人》是托尔金出版的第一本小说,虽然托尔金与著名奇幻作家C·S·刘易斯有着长达30余年的深厚友谊,两人长期在一齐探讨古代语言、神话和奇幻文学,相互激发灵感、修改创作,但《霍比特人》的写作也受到了另一位刘易斯——美国作家辛克莱·刘易斯在1922年出版的小说《巴比特》的影响,《巴比特》的主人公巴比特是一位富足的美国中产阶级,呆板、平淡的生活让他深感空虚,为了寻找“真正的生活”,巴比特开始外出漫游,这与毕尔博·巴金斯的心态和经历都十分相似,而在一次采访中,托尔金也明确表示,自己造出的“霍比特”(Hobbit)这个词就是受到了“巴比特”(Babbitt)的直接影响。

      有了文化背景和社会心态深处的款曲相通,好莱坞打造《霍比特人》完全顺理成章(当然托尔金是英国人),彼得·杰克逊基本忠实的还原了托尔金的原著,但是《霍比特人》本来就带有鲜明的少年热血传奇的特质,资料只关乎男性友谊、抗争与成长,基本与感情无关,甚至连女性主角都很少(电影特意加上了个打酱油的女精灵),估计会损失一部分女观众的票房(值得一提的是,托尔金先后加入的几个奇幻文学同好俱乐部,都排斥女性成员参加)。但对热爱冒险的男观众来说,《霍比特人》足够让他们血脉贲张——不能自己亲历故事,起码能到电影院里分享别人的传奇故事吧。

      等我老了,但愿我也能成为一个有故事的人——能像毕尔博·巴金斯那样给孩子们讲故事,讲我自己的故事。

    请登录之后再进行评论

    登录

    WordPress后台-外观-小工具 进行配置小工具

  • 任务
  • 发布
  • 背景
  • 底部
  • 帖子间隔 侧栏位置:
    粤公网安备: 44011102000522 粤ICP备16105771号 Copyright 2016 - 2022 - 这作网 - 版权所有 - 网站地图 续写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