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某晚,闲上心来,难耐,遂开了电脑,点上烟,看了一遍《美国人》。这是一部颇具诗性的黑色电影,它平静、轻缓却又独辟蹊径地讲述了一个在我看来有关救赎的故事。以下文字皆由剧情线展开,各位看官见谅。
瑞典,漫积的厚雪却遮不住他的嗅觉。一行脚印,一个新认识的女人,让他明白了一切。于是掏枪夺命,不带一丝迟疑,即便她给过他片刻的温存。这是他完成蜕变后的几十年里一次普通的写照,何为蜕变?就是从一个有血有肉的人向具备机械般反应和思考的杀手转变的过程,听起来不那么美妙。
把人杀了,得走,他像以往一样娴熟的寻觅着逃亡地点。这一次,略感疲惫的他选择了罗马。咖啡馆内,小窗子旁,意大利那柔和泛黄的阳光飘了进来。此时,镜头转向了时钟:两点——一个过了正午却没有丧失温热的时间,恰如杰克那四十多岁的年纪。帕维尔走了进来,多年的老友此时重逢,没有寒暄的台词,没有轻快的配乐,有的只是讨论,上一个任务遗留的问题,下一个任务需要做的事。
路上,他丢掉了手机,调转了方向盘,没有去帕维尔提供的住所,不因别的,只因所有的一切都是老搭档提供的,这太周到、太有人情味儿了,不正常。播放至此,自感一阵寒意,这种第三人称的叙事手法就像白描一样把杀手这个职业的特点刻画出了棱角,那种“”莫信直中直,须防仁不仁。“”的心理活动描写让观影者庆幸自己是个普通人,却又不免掖了一下衣领。这种冷,真实到能够触及骨髓。还记得1967年让.皮埃尔的《独行杀手》吗?《美国人》在风格上与其形成了一种对话关系,同样的题材,同样的叙事手法,甚至相似的由大篇幅空白配乐所营造的孤独与寒冷,此时的杰克与彼时的杰夫,生出一种惺惺相惜之感。
神父这一角色的引入独具匠心且不引人耳目。多数人觉得胖老头的出现是为了给杰克一个忏悔的机会,使其性格多元化,达到丰富人物形象的效果,倘若真是这样,此片不免落入俗套。在神父家里以及清晨的公园两场戏中,那些有关他们两个对于人生观看法的对话揭示了一点:神父即为杰克没有蜕变前的形象,他有着怜悯之心,富于热情,肯救人于水火。但有一点是不变的,自始至终的负罪感,深深缠绕在两个人身上,这也是影片后半段剧情反转的依据。
河边试枪那一幕,他见有蝴蝶落在马蒂尔德身上,说了一句“不要动,这是濒危物种”。蝴蝶,指的就是他这种稀缺且孤独的杀手,活在自己的花丛中,细嗅蔷薇。随后两个女人都送了他一致的爱称——蝴蝶先生。至此,影片进入主题。
送女杀手离开,镜头切换至远去的火车,这时竟然响起了《西部往事》中那标志性的口琴声,步入餐馆内,果不其然出现了“影中影”——墙上的电视正播放女主角的儿子被杀的一幕。既然到了罗马,不妨对意大利的传奇导演来一次致敬,此片导演也算是个有趣的人,可作一笑。然细想来,这颇具心机的致敬不是白送的。杰克日常的工作无异于杀人妻小,与《西部往事》中那一反派无很大区别,身背负罪感的他已厌倦了自己的勾当,另外,口琴声原本象征了复仇,而本片正好拿来借用了一下。
所谓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做了这么多铺垫都是为了剧情的反转,东风就是女招待克拉拉。此女是局外人,虽深陷风尘,心却不曾被沾染,这一点吸引了杰克。红颜,福水也好祸水也罢,总是医治铁石心肠的最佳良药,杰克服了下去,从杀手的角度来看,他这台机器算是瘫痪了。心上人的苦劝加上突如其来的暗算,让他萌生退意,沉思良久后致电帕维尔,告知想法。电话亭内,杰克的手一直放在红色的投币口旁,暗示了流血事件,而影片结尾他的手呼应了这一镜头,导演是个能绣花的主。帕维尔回了一句:“你退出吧。”一语双关,杰克人非草木岂能听不出其中利害,这直接导致了他在交枪前对枪做了手脚,很多朋友说这一幕不合情理,可笑也,叹心之不细。既然提到了,就说一说这个不足一秒的镜头吧。假若像那些技术控说的一样,要将临时改装枪的具体过程呈现出来,要不然就是看不起观影人的智商,那么好,后面杰克被狙击那场戏可以直接砍掉了,观众都知道要发生什么,还有何悬念?电影区别于纪实影像的一点就是她的拍摄手法,镜头写意一点又何妨。
冲冠一怒为红颜,解决完帕维尔,负伤的杰克驱车奔向湖边,此时的他已经明了那种杀手不敢于品尝的东西是什么滋味,彻底脱离了那个视人情为毒药的世界,你会感觉到这个人的血肉又回到了他身上。拐角处,整部影片的点睛之笔渐渐现了出来——镜头短暂的聚焦在一只毛毛虫身上,寓意了主人公完成自我救赎。毛虫到蝴蝶,蝴蝶到毛虫,究其一生,辗转腾挪,竟是满足地回到了起点。
年少时多听人讲“化茧成蝶”之妙,想来那蝴蝶定是人间第一等快活之物,遂不畏万难抽了丝剥了茧,振翅一跃,前去寻花。不想那蛛网罗天,麻雀常飞,只得低头苟活。荆棘密布坎坷处,也曾想似那当初作茧缚了自己,怎奈回头路短。只待入梦时,回那纯真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