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其他 其他 关注:8 内容:3427

    “爆竹”原来真是烧竹子

  • 查看作者
  • 打赏作者
  • 中国人在春节期间放鞭炮辞旧迎新,是世界各地迎新年时最为独特的一项。鞭炮又叫爆仗或炮仗,不过这是宋代火药得到广泛应用之后的称谓,最早的时候叫“爆竹”,现在虽然使用火药制成的鞭炮,但还是沿用着这个古老的称谓。

    “爆竹”其名出自南朝学者宗懔(lǐn)所著《荆楚岁时记》一书,其中记载当时习俗:“正月一日……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辟山臊恶鬼。”“山臊”又叫“山魈”,是西方山中一种似人的怪物,身高只有一尺多,不怕人,相反,“犯之令人寒热”。据托名东方朔的《神异经》记载:“人尝以竹著火中,爆烞(pò)而出,臊皆惊惮。”原来,山臊和恶鬼最怕竹子燃烧时发出的声音和火光,于是人们就在正月初一这一天的早晨“爆竹”。

    不过“爆竹”还有更早的起源。唐代徐坚所撰的类书《初学记》中载:“俗爆竹、燃草起于庭燎。”“庭燎”是古时照明的火炬。周代有司烜(huǐ)氏的官职,“凡邦之大事,共坟烛、庭燎”。郑玄注解道:“坟,大也。树于门外曰大烛,于门内曰庭燎,皆所以照众为明。”庭燎以芦苇为干,用布缠裹,再用油脂浇灌,就可以点燃了。《诗经》中有一首名为《庭燎》的诗,其中就有“夜如何其?夜未央,庭燎之光”的著名诗句。

    “爆竹”起源如此之早,但唐人诗中却很少见。张说《岳州守岁》:“桃枝堪辟恶,爆竹好惊眠。歌舞留今夕,犹言惜旧年。”刘禹锡《畬田行》则有“照潭出老蛟,爆竹惊山鬼”之句。另外,来鹄有《早春》一诗:“新历才将半纸开,小庭犹聚爆竿灰。偏憎杨柳难钤辖,又惹东风意绪来。”可知唐代也将“爆竹”唤作“爆竿”,竹子的主干称“竿”,故有此同义称谓。

    宋代之后,“爆竹”的称谓方才开始大规模使用,最著名的诗篇当然是王安石的《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不过这时的“爆竹”一定不是烧竹子,而是烧火药了。

    ——许晖

    请登录之后再进行评论

    登录

    WordPress后台-外观-小工具 进行配置小工具

  • 任务
  • 发布
  • 背景
  • 底部
  • 帖子间隔 侧栏位置:
    粤公网安备: 44011102000522 粤ICP备16105771号 Copyright 2016 - 2022 - 这作网 - 版权所有 - 网站地图 续写网